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热带作物增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项子课题“云南山地芒果省力化生态循环栽培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及验收会在云南大理州永平县杉阳镇举办。
现场会由农田土壤培肥及退化土壤改良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徐明岗研究员主持,项目和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相关专家以及云南省保山市、大理州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农技推广部门人员和当地种植户4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农业大学郭文武教授以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谢江辉副院长、易克贤研究员等专家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现场会。
据基地技术负责人尼章光研究员介绍,示范基地针对西南高海拔干热河谷晚熟芒果产区土壤贫瘠、管理投入成本高等共性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大苗定植快速成园+果园生草+种养循环”为核心技术,以病虫害绿色防控、轻简化树体管理和花果调控等为配套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构建了山地芒果省力化生态循环栽培技术模式。采取的大苗定植快速成园技术,可以将高海拔区新植果园成园投产所需时间从原来的5年缩短到3年,大大降低了非生产期的管理及土地成本;同时,筛选的耐干旱贫瘠、易管理的大翼豆、崖州硬皮豆等豆科牧草草种,因生物量大、具有固氮功能且能安全越冬,达到以草控草,减少杂草管理成本,并且可以通过刈割回田,快速提升土壤肥力,一举多得,有效解决了有机肥进地难、冬春干旱严重生草难等一系列难题,实现了果园生态循环栽植。此外,基地采取“青贮饲料+养牛”的种养循环方式,每年增加肉牛养殖130-170头,年产腐熟有机肥80-100吨,能满足200-300亩果园所需有机肥。
经现场专家查定,大苗建园可在云南山地果园实现3年投产,与小苗定植相比每亩可节约投产前投入4500元;通过生草,每亩不仅节约除草成本350元,还可增加青饲料收入1600元,示范基地亩产量达到893.9公斤,可实现果品收入8500元/亩,比传统种植每年每亩增收达3000元以上,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线上参会的院士和专家通过现场直播和短视频观摩了现场会,院士和专家均充分肯定了云南山地芒果省力化生态循环栽培技术在实现生态种植、种养循环及促进果农增收等方面的成效,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多维度收集田间相关数据,分析科学规律,将生态种养、生态循环的应用成果提升为理论成果,将高原特色农业从过去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变为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当地政府代表也肯定了该技术对当地芒果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成效,表示将发挥好联系科技与农民之间的纽带作用,继续推进“科技+政府+农民”模式,全力支持更多的新技术新模式走向田间地头,助推云南山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云南省热区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多集中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以及红河-元江干热河谷流域,流域生态脆弱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经济欠发达区,是“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十三五”期间,干热河谷区各地方政府纷纷选择芒果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发展,短短5年间,云南省芒果产业从48万亩增长到近100多万亩,是云南省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热带水果。云南山地芒果省力化生态循环栽培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项目的实施,集成示范果园生草生态循环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轻简化花果调控等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对推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有效衔接,意义重大。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热带作物增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项子课题“云南山地芒果省力化生态循环栽培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及验收会在云南大理州永平县杉阳镇举办。
现场会由农田土壤培肥及退化土壤改良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徐明岗研究员主持,项目和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相关专家以及云南省保山市、大理州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农技推广部门人员和当地种植户4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农业大学郭文武教授以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谢江辉副院长、易克贤研究员等专家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现场会。
据基地技术负责人尼章光研究员介绍,示范基地针对西南高海拔干热河谷晚熟芒果产区土壤贫瘠、管理投入成本高等共性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大苗定植快速成园+果园生草+种养循环”为核心技术,以病虫害绿色防控、轻简化树体管理和花果调控等为配套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构建了山地芒果省力化生态循环栽培技术模式。采取的大苗定植快速成园技术,可以将高海拔区新植果园成园投产所需时间从原来的5年缩短到3年,大大降低了非生产期的管理及土地成本;同时,筛选的耐干旱贫瘠、易管理的大翼豆、崖州硬皮豆等豆科牧草草种,因生物量大、具有固氮功能且能安全越冬,达到以草控草,减少杂草管理成本,并且可以通过刈割回田,快速提升土壤肥力,一举多得,有效解决了有机肥进地难、冬春干旱严重生草难等一系列难题,实现了果园生态循环栽植。此外,基地采取“青贮饲料+养牛”的种养循环方式,每年增加肉牛养殖130-170头,年产腐熟有机肥80-100吨,能满足200-300亩果园所需有机肥。
经现场专家查定,大苗建园可在云南山地果园实现3年投产,与小苗定植相比每亩可节约投产前投入4500元;通过生草,每亩不仅节约除草成本350元,还可增加青饲料收入1600元,示范基地亩产量达到893.9公斤,可实现果品收入8500元/亩,比传统种植每年每亩增收达3000元以上,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线上参会的院士和专家通过现场直播和短视频观摩了现场会,院士和专家均充分肯定了云南山地芒果省力化生态循环栽培技术在实现生态种植、种养循环及促进果农增收等方面的成效,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多维度收集田间相关数据,分析科学规律,将生态种养、生态循环的应用成果提升为理论成果,将高原特色农业从过去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变为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当地政府代表也肯定了该技术对当地芒果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成效,表示将发挥好联系科技与农民之间的纽带作用,继续推进“科技+政府+农民”模式,全力支持更多的新技术新模式走向田间地头,助推云南山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云南省热区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多集中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以及红河-元江干热河谷流域,流域生态脆弱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经济欠发达区,是“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十三五”期间,干热河谷区各地方政府纷纷选择芒果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发展,短短5年间,云南省芒果产业从48万亩增长到近100多万亩,是云南省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热带水果。云南山地芒果省力化生态循环栽培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项目的实施,集成示范果园生草生态循环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轻简化花果调控等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对推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有效衔接,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