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园艺专业委员会主办,2017湛江.东盟农产品交易博会热带水果产业高峰论坛,于2017年6月10日,在湛江会展中心圆满落幕。参会专家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效益”主题,在热带水果产业科技前沿动态、生产技术革新、国际贸易等领域展开广泛研讨,尤其是针对热带果树产业发展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
郭文武教授作《柑橘遗传改良的细胞工程思路与实践》专题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郭文武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柑桔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与育种。由他牵头的“园艺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他们以柑橘、马铃薯等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优化细胞工程共性技术方法,研究细胞工程创新种质,试图通过分子育种,选育新品种,提高种质创新效率,促进我国园艺产业的种业发展。
谢江辉研究员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香蕉产业转型升级》专题报告
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谢江辉研究员,在论坛上介绍到:我国香蕉产业分布着“滇南-滇西南、桂南-桂西南-粤西、珠三角-粤东-闽南”四个优势区。在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香蕉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下,其升级路径及对策是,须稳控现有种植面积,调整品种结构,提高特色蕉种植比重,比如粉蕉占15%,贡蕉(皇帝蕉等)5%左右,适度引进发展加工型蕉,香牙蕉面积占比重控制在80%以下。
当谈到目前严重影响我国香蕉产业发展的枯萎病危害时,谢江辉研究员则认为该病害是可控制、可防治的,需积极防控。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香蕉课题组依托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湛江综合试验站,开展了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试验工作。他们的研究项目“香蕉枯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在 2016年度湛江市创新发展大会上还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土壤病菌检测,实施消毒、调酸、增施有机质等土壤调理,选种抗病品种,辅以水肥一体化配套的免耕或少耕等配套栽培,能明显防控枯萎病。
为了让香蕉产业提质增效,谢江辉建议通过研制并改进香蕉采收索道,改进采收轮背车技术,实施田间机械化管理,提升品质,降低成本。转变生产方式,应用香蕉节能低碳保鲜物流技术产业化,延长保鲜时间。延伸产业链,让香蕉加工成果粉果汁等。提升香蕉质量,挖掘香蕉文化,打造知名品牌。为此,谢江辉研究员率领的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在“十三五”期间,突出“产业提质增效、走出去、精准扶贫”三个主要问题,聚焦“枯萎病防控技术、山地高品质香蕉生产技术”两个技术模式,打造一流的研发团队。
华南农业大学朱世江教授作“菠萝黑心病防控技术研究”专题报告
菠萝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热带水果,而黑心病是造成菠萝鲜果贮运损失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我国菠萝产业健康发展。比如2015年3月,2016年4月均有媒体报道菠萝销售难问题,主要是黑心病的危害导致的。华南农业大学朱世江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展了“菠萝黑心病防控技术研究”,研究了脱落酸(ABA)控制采后菠萝黑心病的效果及其机理, 揭示其在调控菠萝内源赤霉素(GA)含量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实验,朱世江教授认为,施用外源脱落酸(ABA)不但有效控制菠萝黑心病,而且只需喷冠芽就可以了;在菠萝采收前喷施脱落酸(ABA)既可有效控制黑心病,又能保持冠芽新鲜,同时还可有效消除赤霉素(GA)和乙烯的副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清教授在作《功能型水溶性肥料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专题报告里谈到,2016年机械化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肥料行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土地流转农村城镇化;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出现,农耕管理专业化、组织化,服务要求更高,机械自动化程度更高,对肥料选择低成本化。即要省工、省力,又要提高效益。
农业生产水肥一体化技术因其节水、省肥,越来越受中央、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近五年来国家政策也促使水肥一体化技术迅猛发展。同时减肥新政和水肥一体化刺激水溶性追肥产品的创新。其中营养型水水溶性肥料,能满足作物营养生长需求,而功能型水溶性肥料,则解决作物生产障碍问题,如解决叶面营养提质增效、反季节低温弱光、土传病害生物障碍等。通过套餐施肥,实现“改土基肥+营养型追肥+功能型追肥”,这里面技术辅助落地是关键。
陈清教授在总结产业现状,谈及发展趋势时认为,一是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加大对灌溉施肥设施与机械等建设,基础设施是水溶肥发展的保障;二是发挥原料资源优势,创新功能性原料,建立有效的原料保障体系,生产性价比高的水溶肥料,降低农民投入;三是针对作物营养和土壤改良需求,实现套餐化产品组合与创新;四是从生产中找到农民需求缺口,引导农民采用水溶性肥料;五是创新水溶性肥料产品技术推广服务和营销模式。因为农化服务是促进水溶肥销售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未来水溶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冯文星 唐远红)
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园艺专业委员会主办,2017湛江.东盟农产品交易博会热带水果产业高峰论坛,于2017年6月10日,在湛江会展中心圆满落幕。参会专家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效益”主题,在热带水果产业科技前沿动态、生产技术革新、国际贸易等领域展开广泛研讨,尤其是针对热带果树产业发展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
郭文武教授作《柑橘遗传改良的细胞工程思路与实践》专题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郭文武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柑桔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与育种。由他牵头的“园艺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他们以柑橘、马铃薯等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优化细胞工程共性技术方法,研究细胞工程创新种质,试图通过分子育种,选育新品种,提高种质创新效率,促进我国园艺产业的种业发展。
谢江辉研究员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香蕉产业转型升级》专题报告
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谢江辉研究员,在论坛上介绍到:我国香蕉产业分布着“滇南-滇西南、桂南-桂西南-粤西、珠三角-粤东-闽南”四个优势区。在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香蕉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下,其升级路径及对策是,须稳控现有种植面积,调整品种结构,提高特色蕉种植比重,比如粉蕉占15%,贡蕉(皇帝蕉等)5%左右,适度引进发展加工型蕉,香牙蕉面积占比重控制在80%以下。
当谈到目前严重影响我国香蕉产业发展的枯萎病危害时,谢江辉研究员则认为该病害是可控制、可防治的,需积极防控。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香蕉课题组依托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湛江综合试验站,开展了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试验工作。他们的研究项目“香蕉枯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在 2016年度湛江市创新发展大会上还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土壤病菌检测,实施消毒、调酸、增施有机质等土壤调理,选种抗病品种,辅以水肥一体化配套的免耕或少耕等配套栽培,能明显防控枯萎病。
为了让香蕉产业提质增效,谢江辉建议通过研制并改进香蕉采收索道,改进采收轮背车技术,实施田间机械化管理,提升品质,降低成本。转变生产方式,应用香蕉节能低碳保鲜物流技术产业化,延长保鲜时间。延伸产业链,让香蕉加工成果粉果汁等。提升香蕉质量,挖掘香蕉文化,打造知名品牌。为此,谢江辉研究员率领的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在“十三五”期间,突出“产业提质增效、走出去、精准扶贫”三个主要问题,聚焦“枯萎病防控技术、山地高品质香蕉生产技术”两个技术模式,打造一流的研发团队。
华南农业大学朱世江教授作“菠萝黑心病防控技术研究”专题报告
菠萝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热带水果,而黑心病是造成菠萝鲜果贮运损失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我国菠萝产业健康发展。比如2015年3月,2016年4月均有媒体报道菠萝销售难问题,主要是黑心病的危害导致的。华南农业大学朱世江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展了“菠萝黑心病防控技术研究”,研究了脱落酸(ABA)控制采后菠萝黑心病的效果及其机理, 揭示其在调控菠萝内源赤霉素(GA)含量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实验,朱世江教授认为,施用外源脱落酸(ABA)不但有效控制菠萝黑心病,而且只需喷冠芽就可以了;在菠萝采收前喷施脱落酸(ABA)既可有效控制黑心病,又能保持冠芽新鲜,同时还可有效消除赤霉素(GA)和乙烯的副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清教授在作《功能型水溶性肥料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专题报告里谈到,2016年机械化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肥料行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土地流转农村城镇化;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出现,农耕管理专业化、组织化,服务要求更高,机械自动化程度更高,对肥料选择低成本化。即要省工、省力,又要提高效益。
农业生产水肥一体化技术因其节水、省肥,越来越受中央、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近五年来国家政策也促使水肥一体化技术迅猛发展。同时减肥新政和水肥一体化刺激水溶性追肥产品的创新。其中营养型水水溶性肥料,能满足作物营养生长需求,而功能型水溶性肥料,则解决作物生产障碍问题,如解决叶面营养提质增效、反季节低温弱光、土传病害生物障碍等。通过套餐施肥,实现“改土基肥+营养型追肥+功能型追肥”,这里面技术辅助落地是关键。
陈清教授在总结产业现状,谈及发展趋势时认为,一是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加大对灌溉施肥设施与机械等建设,基础设施是水溶肥发展的保障;二是发挥原料资源优势,创新功能性原料,建立有效的原料保障体系,生产性价比高的水溶肥料,降低农民投入;三是针对作物营养和土壤改良需求,实现套餐化产品组合与创新;四是从生产中找到农民需求缺口,引导农民采用水溶性肥料;五是创新水溶性肥料产品技术推广服务和营销模式。因为农化服务是促进水溶肥销售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未来水溶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冯文星 唐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