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国内的芒果上市已渐入尾声,唯有在四川攀枝花,晚熟的芒果仍香飘满山。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科技力量助力攀枝花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在攀枝花孕育出一个“从无到有”的香甜希望——晚熟芒果,帮助当地的芒果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图为攀枝花的芒果基地
如今的攀枝花,已建成我国最大的晚熟芒果种植基地,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纬度最北、成熟最晚的芒果优势产业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芒果鲜果的供应结构也因此得到改善,鲜果供应期从原先的最晚到8月份延长到了11月份。
挖掘优势 科学谋篇布局
20多年前,由于缺乏热作技术人才,攀枝花的亚热带水果种植存在品种杂乱、品质较差以及栽培管理技术较为落后等问题,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农业主导产业,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1996年,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始帮扶攀枝花的农业产业发展,派出专家团队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经过深入调研,专家们发现当地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具备优质芒果生产的自然条件。
多次论证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提交了《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一流的优质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得到了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和攀枝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此,攀枝花拉开了芒果产业发展的序幕。
随后,在系统总结当地芒果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承担了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热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攀枝花市芒果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品种结构、提质增效技术等进行了积极谋划,为引领当地芒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跨越千里 种子落户新家
为了加快《建议》落地,1997年3月,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与攀枝花市签订了院市合作协议,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亚所”)主动作为,遴选优秀科技人员、组建攀枝花市芒果科技服务队,开启了晚熟芒果品种选育、关键配套技术推广等一系列科技支撑工作。
二十多年来,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持续整合全院力量,以芒果品种选育为抓手,先后引种试种芒果品种30多个,筛选出红芒6号、凯特、海顿等适合攀枝花种植的中晚熟优良品种。这些品种成功在攀枝花“落户”,并逐步发展成“当家”品种。针对当地主栽品种不足等问题,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还通过杂交育种等途径,反复筛选,累计获得“热农15号”“热农17号”“热农18号”等17个具有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优良芒果新品种,为攀枝花芒果的品种更新换代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才接力 技术开花结果
二十多年来,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先后选派9批共22人次技术骨干到攀枝花市挂职科技副县(区)长,协助当地政府制定农业政策,参与规划落实,架起了地方政府与科研单位之间、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累计在攀枝花举办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1300多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果农约5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和芒果专用袋、杀虫灯等物化材料6万余份,并通过支持四川攀枝花新农学校的建设,打造了一支农民科技服务队,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为攀枝花的芒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图为2012年12月28日,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在攀枝花的芒果种植户家中开展技术培训
2020年,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四川攀枝花研究院正式挂牌运行,这标志着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与攀枝花市政府的合作迈入更加密切的新阶段。同年,在攀枝花市开发建设55周年科技创新大会上,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专家范辉建获“科技创新英杰”称号,明建鸿、姚全胜、詹儒林3人获 “突出贡献奖” 称号,南亚所的“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获科技创新 “特别成就奖” 称号。
图为2010年7月,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南亚所接受攀枝花果农代表送来的特殊礼物——在造型上融入芒果元素的苴却砚
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为攀枝花芒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在,攀枝花芒果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9%以上,中晚熟优良品种达到77%以上,亩产最高达3000公斤,商品果率提升了90%。
久久为功 成果惠及万家
荒地变良园,金果挂满山。在院地的密切配合下,攀枝花的芒果产业从1997年的种植面积不到1万亩、年产量不足1000吨,发展到如今的种植面积达103万亩、年产量超54万吨、年产值超37亿元。
目前,攀枝花的芒果产业发展已经实现了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全市共创建部级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9个、省级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片9个。芒果种植范围覆盖了全市44个乡镇中的38个,建成万亩以上芒果基地10个,芒果种植户达5.7万户以上,芒果种植大户约200家,涌现了以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彝族村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芒果村”,成为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不仅如此,攀枝花的芒果产业还辐射到了周边地区,形成了150万亩金沙江干热河谷晚熟芒果优势产业带。
二十多年来,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坚持“把科技成果带下去,把产业需求带回来”,长期扎根攀枝花市芒果生产一线,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纽带”的“政研产学”紧密结合的“攀枝花科技服务模式”。
“未来,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将不断加强院地合作,加强金沙江干热河谷热带气候成因及区域发展研究,在攀枝花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新作为,为推进攀枝花干热河谷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南亚所所长杜丽清说。
新闻链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210fff97276d4e21bd1d26fce474a39e
金秋十月,国内的芒果上市已渐入尾声,唯有在四川攀枝花,晚熟的芒果仍香飘满山。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科技力量助力攀枝花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在攀枝花孕育出一个“从无到有”的香甜希望——晚熟芒果,帮助当地的芒果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图为攀枝花的芒果基地
如今的攀枝花,已建成我国最大的晚熟芒果种植基地,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纬度最北、成熟最晚的芒果优势产业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芒果鲜果的供应结构也因此得到改善,鲜果供应期从原先的最晚到8月份延长到了11月份。
挖掘优势 科学谋篇布局
20多年前,由于缺乏热作技术人才,攀枝花的亚热带水果种植存在品种杂乱、品质较差以及栽培管理技术较为落后等问题,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农业主导产业,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1996年,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始帮扶攀枝花的农业产业发展,派出专家团队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经过深入调研,专家们发现当地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具备优质芒果生产的自然条件。
多次论证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提交了《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一流的优质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得到了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和攀枝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此,攀枝花拉开了芒果产业发展的序幕。
随后,在系统总结当地芒果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承担了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热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攀枝花市芒果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品种结构、提质增效技术等进行了积极谋划,为引领当地芒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跨越千里 种子落户新家
为了加快《建议》落地,1997年3月,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与攀枝花市签订了院市合作协议,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亚所”)主动作为,遴选优秀科技人员、组建攀枝花市芒果科技服务队,开启了晚熟芒果品种选育、关键配套技术推广等一系列科技支撑工作。
二十多年来,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持续整合全院力量,以芒果品种选育为抓手,先后引种试种芒果品种30多个,筛选出红芒6号、凯特、海顿等适合攀枝花种植的中晚熟优良品种。这些品种成功在攀枝花“落户”,并逐步发展成“当家”品种。针对当地主栽品种不足等问题,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还通过杂交育种等途径,反复筛选,累计获得“热农15号”“热农17号”“热农18号”等17个具有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优良芒果新品种,为攀枝花芒果的品种更新换代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才接力 技术开花结果
二十多年来,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先后选派9批共22人次技术骨干到攀枝花市挂职科技副县(区)长,协助当地政府制定农业政策,参与规划落实,架起了地方政府与科研单位之间、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累计在攀枝花举办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1300多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果农约5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和芒果专用袋、杀虫灯等物化材料6万余份,并通过支持四川攀枝花新农学校的建设,打造了一支农民科技服务队,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为攀枝花的芒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图为2012年12月28日,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在攀枝花的芒果种植户家中开展技术培训
2020年,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四川攀枝花研究院正式挂牌运行,这标志着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与攀枝花市政府的合作迈入更加密切的新阶段。同年,在攀枝花市开发建设55周年科技创新大会上,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专家范辉建获“科技创新英杰”称号,明建鸿、姚全胜、詹儒林3人获 “突出贡献奖” 称号,南亚所的“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获科技创新 “特别成就奖” 称号。
图为2010年7月,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南亚所接受攀枝花果农代表送来的特殊礼物——在造型上融入芒果元素的苴却砚
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为攀枝花芒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在,攀枝花芒果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9%以上,中晚熟优良品种达到77%以上,亩产最高达3000公斤,商品果率提升了90%。
久久为功 成果惠及万家
荒地变良园,金果挂满山。在院地的密切配合下,攀枝花的芒果产业从1997年的种植面积不到1万亩、年产量不足1000吨,发展到如今的种植面积达103万亩、年产量超54万吨、年产值超37亿元。
目前,攀枝花的芒果产业发展已经实现了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全市共创建部级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9个、省级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片9个。芒果种植范围覆盖了全市44个乡镇中的38个,建成万亩以上芒果基地10个,芒果种植户达5.7万户以上,芒果种植大户约200家,涌现了以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彝族村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芒果村”,成为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不仅如此,攀枝花的芒果产业还辐射到了周边地区,形成了150万亩金沙江干热河谷晚熟芒果优势产业带。
二十多年来,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坚持“把科技成果带下去,把产业需求带回来”,长期扎根攀枝花市芒果生产一线,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纽带”的“政研产学”紧密结合的“攀枝花科技服务模式”。
“未来,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将不断加强院地合作,加强金沙江干热河谷热带气候成因及区域发展研究,在攀枝花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新作为,为推进攀枝花干热河谷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南亚所所长杜丽清说。
新闻链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210fff97276d4e21bd1d26fce474a39e